新闻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首位
2007-10-11       中国聚合物网
        9月24日,科技部发布的“中国科技实力研究”项目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我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42万人年,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原始推动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人才的总体需求,全面部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队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2003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2006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抓紧并持之以恒地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在人才政策的春风里,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成果丰硕,科技人才数量大幅增加,质量显著提高,结构趋于合理。

    夯实基础,建设高质量人才队伍

    2007年5月,国家留学基金委的一则通知让3951名在校研究生距世界名校的校门只一步之遥,他们成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出国留学项目”的第一批资助对象。按照计划,项目将连续5年,每年在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中选拔出5000名优秀学生,公费派遣到国外一流的院校学习。项目着眼于培养一批能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无论在派遣人数还是从资助力度方面,都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公派研究生出国留学规模最大的一次。

    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为科技人才队伍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200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研究生招生数在2005年达到36.5万人;研究生毕业人数由1995年的3.2万人,增加到19万人;其中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毕业的研究生超过45%。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的同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使我国名牌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明显缩小。高等教育的“内外兼修”,促进了科技人才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并进。

    在鼓励和推动人才“走出去”的同时,我国也在积极地将优秀人才“引进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已经成为最稀缺的国际资源。如何吸引优秀留学人员归国服务,是党和国家历来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共有14个中央部门出台了35个文件,为留学人员归国提供便利。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7.5万人,回国人数在2000年首次突破2万人后,2006年达到4.2万人,留学人员归国就业呈大幅增长态势。

    十六大以来,作为我国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高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吸引留学人才,优化园区人才环境,成果显著。据园区留学人员服务总部主任初军威介绍,2002年园区有留学归国人员2000多人,截至2007年6月,园区吸引留学人员已超过9500人,其中8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留学归国人员共创办企业3600多家,其中不乏百度、中星微、亚信、奥瑞金等国内知名、行业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

    中科院的一份最新人才统计报告也显示,留学归国人才已成为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活跃分子。截至2006年底,中科院已通过“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27个国家和地区引进929位优秀人才。其中,452位已执行完计划的入选者共发表SCI和EI论文8138篇、国际会议报告2686篇,出版专著254部,获得专利1034项。留学海外人员的回归,加速了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进程。

    优化结构,培养青年和企业人才

    2006年底,美国物理学会传来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带领的小组的研究成果“单光子量子态远程克隆”入选“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这是继“五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的研究后,潘建伟小组的工作再次获得国际认可。而研究团队的带头人潘建伟今年只有37岁。

    无独有偶,作为中科院表彰的龙芯CPU组优秀团队的主要成员,31岁的张福新现已掌管“龙芯”产业化基地——江苏中科龙梦科技有限公司。其实早在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张福新就开始担任江苏梦龙产业化基地研发中心主任,并在CPU龙芯1号2号的研究工作中立下汗马功劳。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科技人才政策继续向中青年倾斜,培养了一大批潘建伟、张福新这样的青年人才。各类国家科技计划把发现、培养和稳定青年人才作为重要考核指标。《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特别指出要进一步破除项目课题管理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的论资排辈现象,努力形成优秀青年科学家群体和技术专家群体。以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为主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基金体系,极大地激励和促进了广大青年人才的成长。在2007年2月召开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中青年人才成为主角。获奖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到了64.74%。尤其是一些海外学成归国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占到了各大奖项的36.58%。

    随着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的确定,企业科技人才队伍也有了长足发展。2005年,我国企业研发人员达到88.3万人年,约占所有研发人员的64.7%,为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奠定了基础。今年7月,科技部批准了首批36家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请,为企业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行业应用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场所。以此为代表的一系列举措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能量力,提高了企业的人才吸纳力。

    除了注重现有人才队伍的培养,凭借着敏锐的嗅觉,一些高技术企业已经把人才使用的视野扩大到全球范围内。2007年8月,奇瑞第100万辆汽车正式下线。正是一流的人才和使用机制让奇瑞创造了一流的业绩。奇瑞使用人才时,不唯年龄、学历、背景,只要是人才就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予以延揽。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来自美国底特律福特公司高级顾问工程师(发动机资深专家)、现任奇瑞公司经管会负责人、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的美籍华人许敏博士,还有美籍发动机制造专家张林博士,德籍专家Opperman、Lessia、Hagg,加拿大籍培训师丁毅等毅然加盟奇瑞,给奇瑞带来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使奇瑞在造中国人自己的汽车时,具有了世界眼光。

    知才善用,提高人才使用效率

    为激发人才使用效率,始于1998年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对人事制度进行了深层次、大力度的改革,其中包括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合同制、按照在编人员的一定比例设定创新岗位、实行新型分配制度。现年42岁的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韩金林在1998年进入知识创新工程创新岗位后激发了极大的科研潜能:2000年获得杰出青年基金,2005年进入百人计划,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掌管着国家天文台最小的光学望远镜——Schmidt望远镜的周旭也认为,是知识创新工程督促自己在科研领域更加勤奋的耕耘。用他的话说,在聘用合同制下,自己“今天是创新单元首席科学家,也许明天就什么都不是了”,自然是无需扬鞭自奋蹄。在新体制下,配置和整合团队的自由,更让他所领导的团队表现出了极大的创新能力。利用这台最小的望远镜,周旭的团队发布了为国际天文数据库所接受的观测结果,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相对于知识创新工程实施前翻了两番还不止,论文引用次数更是由以前的每年几次上升到每年70多次。

    知识创新工程结合学科领域的调整和布局,通过创新研究单元和平台的建设、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为我国造就了一批领军科技人才,为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做了有效的探索。为了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人才评价和激励政策,关注重点由增加人才数量转变为提高人才质量和使用效率。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03年5月联合印发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并于同年9月制定了《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强调通过实施分类评价,做到对于从事不同类型科学研究的科技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国家科技奖励政策、鼓励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政策、股权激励政策等方式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我国整体的科技人才奖励体系,有效激发了人才队伍活力,形成了人适其岗、人尽其能、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据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杜谦介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目前已进入了效率最高的阶段。良好的用人环境和机制,促进了科技人才的科研产出。十六大以来,我国专利授予数量、科技论文数量及科技成果数量都有很大增长。2006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四位。我国国际论文总数的世界排名已由1991年的第十五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在三大国际检索系统(SCI,EI,ISTP)论文总数中占7%,进入世界第二方阵,与英国、德国、日本相当。从科技论文的产出看,我国研究开发投入的论文产出为8.25篇/百万美元,美国为2.28篇/百万美元,日本为1.18篇/百万美元。在专利方面,我国以占世界2.5%的研究开发经费生产出占世界6.5%的本国人专利,美国以占世界39.5%的研究开发经费生产出占世界23%的本国人专利。正是科技人才队伍的有力支撑,使得在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2000美元时,科技创新指标就达到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00—6000美元国家的水平。
(责任编辑:晓靖)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
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发表 对“ 我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首位 ”的评论. 标 * 号的为必填项目
姓名: * 电子信箱:
请您注意: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
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任何评论,管理人员都有权保
留或删除其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发表的任何评论,本网
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
接受上述条款
评论内容: *
  推荐专场
通用塑料 工程塑料
塑料助剂 塑料机械
塑料制品 天然橡胶
合成橡胶 橡胶助剂
热塑性弹性体 炭黑
骨架材料 橡胶机械
橡胶制品 天然纤维
人造纤维 合成纤维
特种纤维 纤维助剂
纤维成型加工设备 纤维制品
复合材料制品 原材料类
涂料类 油墨类
胶粘剂类 设备类
建筑材料 医用材料
信息材料 分离材料
特殊用途材料 通用分析仪器
物性测试仪器
化学试剂 化工设备
无机化工原料 有机化工原料
合作网站: 中国塑料技术网            中国流变网            中国化学仪器网             化学化工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