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对苯二胺类防老剂的行业生产现状与市场情况
2007-1-10       中国聚合物网
        2004年全球橡胶防老剂消费量约为33万t。其中对苯二胺类防老剂约占70%左右,约为23万t,2004年全球对苯二胺类防老剂产量与消费量基本平衡。鉴于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20世纪末期至今国外橡胶防老剂主要生产厂家不断。进行兼并、重组、剥离等,以适应当前橡胶及助剂工业的发展需求。目前世界上主要对苯二胺类橡胶防老剂生产企业有美荷联营的富兰克斯公司、美国开普顿公司、捷克的爱格富集团、德国朗盛公司等,这四家公司拥有全球约80%的对苯二胺类防老剂市场。

    由于对苯二胺类防老剂合成技术有一定难度,部分品种还需要原料配套,因此国内生产企业并不多,其中橡胶防老剂4010NA和4020生产企业更少,目前国内共有七家企业生产。其中主要的两家分别是南化公司化工厂和山东圣奥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生产能力的75%左右。2005年我国对苯二胺类橡胶防老剂生产能力约为42000t/a。

    随着我国汽车、轮胎工业,尤其全球主要轮胎生产商继续加快在我国实施轮胎生产基地的工程,国内子午线轮胎能力迅速扩张。轮胎助剂本土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国内消费市场需求强劲;我国对苯二胺类橡胶防老剂的生产能力与产量快速增长。

    尽管我国防老剂近年来生产与发展取得一定进步,但是仍不能满足国内轮胎和橡胶制品快速发展的需求。每年仍需要进口一定数量的高效环保品种。主要为橡胶防老剂4020、RD和少量的酚类产品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同时国内也有部分产品如RD、4010NA和二苯胺类防老剂等产品供出口。尽管国家宏观调控,2004年我国汽车工业依然保持快速发展的惯性,全年汽车产量为519万辆,同比增长16。9%,其中轿车产量226万辆,同比增长12。3%;业内人士认为2005年我国汽车工业增长速度仍保持15%左右,相比前几年有所放缓,但仍然比其他工业增长速度要快。

    汽车工业未来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并没有降低轮胎工业的增长速度。由于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陆路运输的快速发展和全球轮胎工业生产东移,目前全球12大轮胎生产商全部在中国投资建厂,2004年我国轮胎产量为23926万条。同比增长24。3%,其中子午线轮胎产量约10436万条,同比增长51。5%;我国轮胎不仅供应国内使用,还大量出口,2004年我国轮胎出口量为6875。2万条。同比增长44。8%。2005年1—11月我国子午线轮胎产量为12356万条,同比增长了40。2%。目前国内新增轮胎尤其是子午线轮胎能力迅猛。据我国橡胶工业协会提供数据显示2005—2006年我国仅子午线轮胎新增生产能力将超过2000万条/年。轮胎产量快速增长。尤其是子午化率不断提高,对助剂数量和优质高效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作为高性能的对苯二胺类防老剂未来需求强劲。

    根据我国汽车、轮胎及部分橡胶制品工业的增长速度,考虑我国橡胶助剂产品结构将不断进行优化调整。助剂本土化进程加快。作为优秀环保对苯二胺类防老剂所占橡胶助剂比例将不断增加,出口前景看好。根据轮胎工业的发展速度来推算。预计我国对苯二胺类防老剂未来五年将保持年均15%~17%的增长速度。2010年国内对苯二胺类防老剂(主要指NA和4020)需求量将达到7。86—8。72万t,其中橡胶防老剂4020增长比平均速度要快一些,预计2010年防老荆4020的国内需求量将达到5—5。5万t。其余为橡胶防老剂401ONA。
(责任编辑:晓靖)
查看评论】【大 中 小】【打印【关闭】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
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发表 对“ 对苯二胺类防老剂的行业生产现状与市场情况 ”的评论. 标 * 号的为必填项目
姓名: * 电子信箱:
请您注意: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
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任何评论,管理人员都有权保
留或删除其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发表的任何评论,本网
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
接受上述条款
评论内容: *
  推荐专场
通用塑料 工程塑料
塑料助剂 塑料机械
塑料制品 天然橡胶
合成橡胶 橡胶助剂
热塑性弹性体 炭黑
骨架材料 橡胶机械
橡胶制品 天然纤维
人造纤维 合成纤维
特种纤维 纤维助剂
纤维成型加工设备 仪表
复合材料制品 原材料类
涂料类 油墨类
胶粘剂类 设备类
建筑材料 医用材料
信息材料 分离材料
特殊用途材料
行业专用测试仪器
通用化学化工测试分析仪器
化学试剂 化工设备
无机化工原料 有机化工原料
合作网站: 中国塑料技术网            中国流变网            中国化学仪器网             化学化工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