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策要闻 > 正文
 
细纱机紧密纺装置进口实行零关税
2006-12-4       中国聚合物网
    

    为进一步鼓励资源性和有利于技术创新商品的进口,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出口,国务院日前批准自本月1日起,调整58项进出口商品暂定关税税率。其中,涉及纺织行业的只有细纱机紧密纺装置一项,即进口紧密纺装置关税由原来的6%降为零。纺织企业以及与进口装置合作的主机厂成为这项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紧密纺是纺织行业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纺纱工艺技术。利用这项技术可以消除成纱表面70%的打结,使纱线强力和弹性提高10%,断头减少近30%。这项技术的关键是在传统的细纱机上加装紧密纺装置。因此,紧密纺纱装置是紧密纺细纱机保持产品性能和质量的关键装置和部件。五年前,我国纺织企业在引进紧密纺纱时,设备及装置以进口为主。最近几年,国内纺机企业也在加紧自主开发紧密纺装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的产品在纺织企业使用后反映也比较好,但总体来讲在关键部件上与进口产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尚需不断完善和提高。从统计数据来看,目前国内紧密纺大约有100万锭,60%都是进口。鉴于最近两年,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后,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为了提升纺织品的档次而进行细纱机紧密纺改造的现状,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从有利于企业技术改造和纺织产业升级的角度出发,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建议,降低进口紧密纺装置的关税。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勇说,发展新型纺纱技术、提高新型纺纱产品比重,是十一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纺纱技术改造的重点。经过一些企业的实践,紧密纺纱技术确实能够极大地改善纱线和织物品质,减少后道加工难度。所以,紧密纺纱技术被列为《国家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中鼓励发展和重点突破的关键技术项目之一。此次国家在调整部分进出口产品的暂定关税时,将纺织行业产业升级急需的,而我们自身生产能力还不是很强的紧密纺装置进口关税暂定为零,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纺织行业发展高新技术的支持。

 

    据了解,目前我国进口的紧密纺设备主要来自瑞士立达、德国青泽、意大利马佐里、日本丰田等公司,但这些公司的紧密纺装置是与主机一起出口的,即紧密纺细纱机,而出口紧密纺装置的主要就是德国绪森公司。绪森在中国的独家代理——上海三邵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学文得知紧密纺装置进口关税降为零的消息后高兴地说:虽然这项政策对我们不会带来直接的利益,但是对我们的用户十分有利。这几年,我们在销售过程中了解到,国内有意向上紧密纺的企业很多。迄今为止,国内已进口绪森的紧密纺装置约60多万锭,今年前10个月,销售形势也非常好,特别是北京纺机展后我们又接到大量订单,前来咨询的企业就更多了。目前绪森的紧密纺装置在我国销售的最大问题就是价格太高而导致许多企业想买却买不起。绪森紧密纺装置本身价格就高,再加上17%的增值税,6%的关税,价格就更高了。所以,我认为国家现在对紧密纺装置实行零关税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

 

    一些纺织企业表示,国家取消进口紧密纺装置关税令企业十分鼓舞,希望国家今后对于那些国内纺机企业生产不了或技术水平不高,而纺织企业进口量又较大的纺机关键零部件都能考虑减免关税。

 

    中国恒天集团经济运行部部长胡克认为,降低紧密纺装置进口关税不仅有利于纺织企业的技术改造,有利于与进口紧密纺装置配套的主机纺机企业的技术进步,同时对于整个纺机行业在这一领域产品质量水平的提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龙翔)
查看评论】【大 中 小】【打印【关闭】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
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发表 对“ 细纱机紧密纺装置进口实行零关税 ”的评论. 标 * 号的为必填项目
姓名: * 电子信箱:
请您注意: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
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任何评论,管理人员都有权保
留或删除其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发表的任何评论,本网
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
接受上述条款
评论内容: *
  推荐专场
通用塑料 工程塑料
塑料助剂 塑料机械
塑料制品 天然橡胶
合成橡胶 橡胶助剂
热塑性弹性体 炭黑
骨架材料 橡胶机械
橡胶制品 天然纤维
人造纤维 合成纤维
特种纤维 纤维助剂
纤维成型加工设备 仪表
复合材料制品 原材料类
涂料类 油墨类
胶粘剂类 设备类
建筑材料 医用材料
信息材料 分离材料
特殊用途材料
行业专用测试仪器
通用化学化工测试分析仪器
化学试剂 化工设备
无机化工原料 有机化工原料
合作网站: 中国塑料技术网            中国流变网            中国化学仪器网             化学化工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