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发改委召集的中、美、印、日、韩五国能源部长会议,十二月十六日在北京举行。国际和地区舆论对此次会议予以了高度关注,其间原因不但在于,这是全球五个最大能源消费国能源部长的第一次聚会,更由于这个步骤预示着在未来的国际石油权力结构中,中国有可能发挥微妙而深远的作用。
众所周知,上述五个国家的石油消费,已经占据全球石油消费的一半以上,其中美国、中国和日本又是名列前三位的三个石油消费大国。因此,面对近年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不断上升,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不断抬价降产的趋势,这五国的利益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自然有必要进行协调,以便发出统一的声音。
石油权力结构:中国成为“第三者”
因此,此次会议有两个焦点:一是进行五国内部协调共同利益和策略,包括降低能耗、提高能源使用率、发展可替代能源,以共同维护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二是作为全球五个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向石油输出国组织发出统一的声音,会后发表的联合声音就说明了这一点。当然,就目前阶段而言,五国能源部长向欧佩克组织发出统一声音,尚不能被视为向欧佩克挑战,但是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家发出这样的声音,其意义自然是深刻而长远的。
除了上述两个焦点之外,此次由中国召集的五国能源部长会议,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国际石油权力结构的重布端倪。长期以来,国际石油市场一直呈现两元对立的格局,亦即一方是作为生产和输出国代表的欧佩克组织,掌握着石油价格和生产的主导权,另一方则是国际能源机构,代表着作为石油消费国的主要西方市场,被称为“国际石油俱乐部”,其最大的主导国家当然是美国。
这一两元对立格局在相当长时间内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是石油消费的大户;唯其如此,在欧佩克和国际能源机构之间,长起来形成了一种平衡和妥协关系,即便其间时常冲突不断。
但近年,经济不断崛起的中国成为“半路上杀出的程咬金”。中国从九三年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近年已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中国在上述两大国家集团之间,不属于也不依附于任何一个集团,成为“第三者”。
中国:从“第三者”到主导者?
这种“第三者”的境地,就短期而言对中国意味着“危”,因为中国需承受来自欧佩克的价格和产量压力,也需承受来自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的猜疑、嫉妒和警惕;中国近年频频购买海外油田,并进入美国的后院拉美和欧洲的后院非洲,在欧美看来就属于脱离国际能源机构游戏规则的单打独斗。
但就长期而言,中国的“第三者”地位,也未尝不意味着某种程度的“机”,亦即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理应参与国际石油权力结构的重组,并参加到新的国际能源合作机制中去。这一新的国际能源合作机制雏形究竟如何,目前尚不得而知。但从此次由中国召集在北京召开五国能源部长会议,人们似乎可以隐约感到,中国已经开始在国际石油权力结构重组方面发挥微妙和深远的作用。
在以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能源机构之外,未来有否可能成立一个国际石油进口国组织(OPIC),不但与欧佩克分庭抗礼,而且与之建立利益分成机制,改变进口国的价格被动状况,值得讨论;而中国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