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矿山机械行业以及航空事业的迅猛发展,对各种轮胎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目前我国轮胎年产量仅次于美国,成为位居世界第二的轮胎生产大国。
我国是橡胶资源匮乏的国家,70%靠进口,橡胶行业面临着资源紧缺,原材料涨价的困境。我国60%的橡胶用于轮胎生产。据中国轮胎商务网(www.tirechina.net)提供的统计表明,2005年我国轮胎的产量为2.6亿条,产生的废旧轮胎约1.3亿条。这一数字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1年就将产生废旧轮胎2亿多条。翻新一条旧轮胎所消耗的原材料和能源只相当于生产一条同规格新轮胎的20%-30%,价格仅为新轮胎的20%-50%左右,而翻新轮胎的性能与新轮胎基本一致,有些甚至超过了新轮胎。轮胎翻修行业的发展、人才素质的提高对降低运输成本、保护环境、节约橡胶资源和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有着特殊的意义。
目前我国有轮胎翻修与循环利用企业约2000余家,以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为主,遍布全国各省市和区县,其中以广东、四川两省的厂家较多。行业从业人员30余万人,其中工人约27万人,占职工总数的90%。在27万工人中,半数以上人员为农民工。长期以来,企业的生产设备和产品质量水平普遍偏低,生产环境差,行业对外开放的整体力度不大。近年来,特别是2005年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两个文件(国发[2005]21号和22号)发布以来,我国轮胎翻修与循环利用行业得到快速发展。2005年全国轮胎翻修量已超过900万条,比上一年增长12.5%,当年为国家节约橡胶资源9.67万吨,碳黑4万吨,胎圈钢丝1.5万吨,钢丝帘线3.8万吨,帘布1.5万吨,合计节约人民币37.8亿元。与此同时轮胎翻修质量和设备自给率也有了很大提高,翻新轮胎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尽管我国轮胎翻修与循环利用行业近年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与马来西亚、印尼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这些国家,轮胎翻修行业得到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国民的广泛认同。他们不仅有先进的技术、成熟的管理经验、规范的市场环境,而且为培养合格的从业人员,建立了实用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例如在汽车工业和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轮胎机械与硫化工是一个独立的职业。企业和学校根据联邦经济部和劳动部制定的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中职阶段学制为3年,高职阶段学制为1-2年。在德国的轮胎翻修企业有90%以上的工人接受过3年以上的培训。德国正是由于有了高素质的一线实用人才,才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资料,在我国,尚无一所中、高等职业学校开设与轮胎翻修相关的专业。在大学教育中,此类教育被列入与化工有关的专业中,主要教学内容是工程和设计。行业也还没有针对企业职工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没有建立相应的职业标准。由于基础工作薄弱,给企业的培训、考核及人事、劳资制度的改革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因此,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经验,规范轮胎翻修从业人员的工作主要职责,把教育与培训工作逐步纳入标准化、制度化的轨道,对提高行业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而促进行业的大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