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几年,国内棉花需求每年将达1000万-1400万吨,市场空间巨大,将对我国棉花生产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但同时,我国资源约束性强,人均耕地只有1.4亩,仅相当于美国的11.7%、印度的58%,我国用世界14%的棉花面积生产了24%的棉花,今后很难拿出更多耕地用来种棉。在这种情况下,依靠科技投入提高棉花单产尤显迫切。
农业部制定的“十一五”期间我国棉花的生产目标是,面积稳定在8500万亩,单产由目前的每亩75公斤提高到80公斤以上,生产能力达到700万吨以上,棉花自给率保持在60%-70%。
实现这一目标,有机遇也有挑战。近20年来,我国棉花单产从1985年的53公斤提高到2005年的75公斤,年均增长2.0%;未来5年从75公斤提高到80公斤,年均增长1.3%,单产增长5公斤的目标应该是可以实现的。措施是什么?农业部提出,提高棉花单产的主要途径是根据“提中稳南拓西”的区域发展战略,促进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的协调发展,在稳定并适当增加植棉面积的同时,促进区域平衡增产。同时,大力推广优良品种、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以及挖掘中低产棉田的潜力。
我国棉花单产区域间和区域内都很不平衡。2005年,全国平均单产为75公斤,西北内陆棉区最高达108公斤,分别是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两大棉区的1.66倍和1.69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单产则高达139.4公斤,比新疆地方上高出27.4公斤。为此,农业部确定,“十一五”期间,将通过国家棉花基地建设项目及科技入户工程,加强棉田基础建设,推广重大技术,实现区域平衡增产。
我国中低产田比重大,增产潜力也大。干旱、盐碱地等中低产棉田约占我国棉花总面积的60%,抗旱防涝能力差,棉田肥力不足。中低产田改造的重点是加强田间排灌设施、配套林网和道路建设,提高棉田防涝抗旱能力;调整种植制度、套种绿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培育和提高棉田地力,促进单产提高。河北省将通过增加棉田土壤有机质投入,提高肥料和水资源的利用率,改造中低产田,防止水土退化。配合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开展棉田耕地质量建设,改良土壤环境,提高棉田地力。
品种是棉花增产的内因,良种一般占到增产份额的20%-30%。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棉区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品种换代,每次都使棉花单产提高10%以上。河南省将建立大面积棉花原种和良种基地,按照良繁区与大田区相配套的规模组织棉花良种繁育,满足生产用种需要;还将建立20个万亩以上的示范区,实现亩产皮棉100公斤,促进全省棉花单产迈上亩均70公斤的台阶。湖北的措施是适当加大杂交棉种植密度,使亩均单产提高到80公斤以上,保障本省纺织用棉60%的供给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利用精准种子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种子质量,确保种子纯度发挥增产潜力。
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对棉花增产意义重大。通过大力推广高密度栽培和膜下滴灌等技术,新疆连续12年位居全国单产、面积和总产第一。全区2005年棉花平均亩产112公斤,比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均高出75%左右。据新疆农业厅测算,如果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新技术推广,可望在5年内使棉花单产提高到135公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