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都鞋:撕下贴牌走得更快 |
|
2005-9-30 中国聚合物网 |
|
9月21日下午,江苏森达集团一楼会客厅内,一场特殊的见面会正在举行。
在盐城参加省城市晚报总编辑论坛的13家晚报老总来到森达集团,在这场“争创世界品牌、打造百年森达”的见面会上,老总们与森达集团当家人朱相桂展开了面对面的对话。
走进森达,走进朱相桂的世界,是一件既容易又十分艰难的事情。森达集团是开放性的:参观者络绎不绝,森达的健康形象,森达的超值品质,随处可见;森达又是那样深不可测:一个靠制鞋起家的小厂如今已跻身全国16家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之列。它的历程、它的成功秘诀,成了总编辑们关注的话题。
这个王国 源自牛棚
朱相桂,与共和国同龄。土生土长的盐城建湖人,一口浓重的建湖口音至今也没有丝毫改变。
28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有完全吹醒冰封的大地,朱相桂带着村里的7个农民,在一处破旧的牛棚里做起了皮鞋。
朱相桂本人这样说,当初做皮鞋只想糊口,那时候的日子穷得让人寒心。没有衣穿,没有饭吃,连理发的钱都掏不出。28年过去了,过去牛棚里的皮鞋匠,成了当今的中国鞋王。那个只想糊口穿衣的年轻农民,如今手中握住的森达集团,已拥有一个中国驰名商标、两个中国名牌产品、5个国家免检产品。名列中国制造业500强第88位,中国企业500强第185位。是中国皮鞋业唯一挺进制造业百强的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个皮鞋生产企业。
一个当初见到村支书都紧张的农民,后来光荣地成为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
中国鞋王 感谢江都
倾听朱相桂和他的森达集团,却让人无法兴奋。本报总编辑现场提出了一个让扬州人有些难过的话题。
“朱董事长,我们扬州的江都也是一个皮鞋之乡。曾经创下了每15个国人就穿一双江都鞋的辉煌纪录。但是,如今却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制鞋知名企业。更不用说像森达这样的皮鞋王国了。你认为这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这个问题勾起了朱相桂的回忆。建湖不产牛皮、羊皮,没有一点制鞋的资源,为何能出森达这样的企业?朱相桂直言不讳:他要感谢江都人,感谢江都的皮鞋师傅们。企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每逢春节,朱相桂都要到江都去请做鞋师傅。他们手艺好,他们很敬业,更主要的是,江都有做鞋的较长历史和传统优势。江都人在森达的发展阶段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然而,江都的制鞋业却长期徘徊在一个来料贴牌加工、零星分散、低档价位的层面上。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市场竞争力。这就是江都鞋和森达鞋的区别。
朱相桂的话说得富于人情味,说得也毫不留情面。朱相桂讲这番话的前几天,由中国皮革协会和江都市政府共同举办的2005中国江都鞋业论坛开幕了,江都鞋业的发展成为本次论坛的重要话题。江都将用3-5年时间,投资10亿元建设“东方鞋都”,形成年产鞋1亿双的规模。同时, 短短两年间以“八怪”为代表的一批初具市场知度的品牌已经开始在市场上亮相,还有30多个商标正在注册之中。
江都鞋业觉醒了,虽然迟缓了些,但我们还是看到了曙光:有时,意识的觉醒比行动本身更重要。
企业常新 才能常青
在这次见面会上,朱相桂很有感慨地讲了一件事。他是中国第一代乡镇企业家,中国首届杰出贡献企业家。多年来,他参加过若干次企业和企业家的表彰会。但是,当初曾经红极一时的企业家,90%已被历史和市场的大浪卷走。
朱相桂初中没有念完,但是他却不断思考着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是许多企业老总最大的追求——企业常青。
所有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周期像一条抛物线,从出生、成长、巅峰,再到衰败、灭亡。许多企业无法改变这个轨迹,而朱相桂坚信,在巅峰期,企业如能及时调整战略和思路,研究企业的再造问题,可以形成新的抛物线,创造一个新的生命周期。
1993年,森达成为中国第一鞋王;1998年,森达开创我国民族品牌输出国外的先河;随后,森达又相继推出了好人缘、法雷诺、梵诗蒂娜、百思图等品牌,打造出一个以森达为主导的名品牌、多品牌的大家族;2004年9月30日,森达集团与国际第一皮鞋品牌企业——英国CLARKS公司正式合作,两位鞋业巨人的手穿过英吉利海峡,越过阿尔卑斯山脉,紧紧握在了一起……
森达的品牌也在悄悄延伸。热电、生物科技、生化、服装、IT、物流等领域,都出现了森达的身影。权威机构评估,森达品牌的价值已超过50亿元。一个品牌研究机构在进行了一项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研究后,在深圳首次发布中国最具行业领导力品牌,森达与海尔、五粮液、联想等齐膺殊荣。 |
(责任编辑:一青) |
|
【查看评论】【大 中 小】【打印】【关闭】 |
|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
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
|
发表 对“
江都鞋:撕下贴牌走得更快 ”的评论. 标 * 号的为必填项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