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并购前后经历了大约1年半时间
对于新项目,希望项目本身能够实现财务上的基本平衡,不会影响已投入项目的效益
若企业并购是产业发展需要,就不应该被认为是在造"系"
一石激起千层浪。
对于新安集团原第一大股东建德市财政局(即建德市国资局),拟将所持有的67881000股股份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以每股3.5453元的价格现金转让于传化集团的购并新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猜想。
有人猜测,这是收购者为享受股改的财富盛宴所为;有人则担心收购之后的资金风险;有人联想许多资本大"系"的悲喜剧;有人甚至将这次收购与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相联系。面对种种疑问和猜测,此次收购案的主角------浙江传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担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的徐冠巨将说些什么呢?
收购并非源于股改
"这次并购前后经历了大约1年半时间。"一直保持沉默的徐冠巨终于向记者道出事情的来龙去脉。
"2004年3月,我们开始最初的接触。此后,建德市新安化工改制领导小组与多家企业进行接触,深入了解各个企业实力、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最终确定由传化接手时已经过去了半年时间。随后,双方加快工作进度,但由于在一些关键条款上谈判花的时间很长,一直拖到今年4月份框架性的协议才最后定下来,在处理了许多细节之后将签约时间定在8月份。"一波三折的时间表显示了传化对新安的收购是计划已久的战略,而非一时的投机行为。
选择投资机会的战略导向
"我们是战略导向型企业,企业发展战略使我们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不会盲目扩张。早在10年前就从‘抓机会来发展’过渡到‘通过选择机会来获得发展’,开始制定公司5年发展战略,并以此来指导企业的发展。对任何新的投资机会,其是否被选中的重要标准之一是看它于公司发展战略的符合程度。"不苟言笑的徐冠巨这样声明时显得更加严肃。
的确,徐冠巨是个善于选择的人。虽然也涉及多元化,但却是相对的多元化,用近20年的时间,形成传化化工、传化农业、传化物流和传化投资四大核心产业。而其"选择"的轨迹又大致可以归结为"攀高枝"------合作伙伴专门寻找跨国大公司,至今已与日本花王、麒麟,德国拜耳等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资本运作好通过参股上市公司的购并战略来实施,至今已参股宝硕股份、正虹科技等三家上市公司。
善于选择,使传化规避了许多风险。传化股份自上市以来,在上游产品价格飞速增长、企业原材料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公司业绩仍实现稳定增长(截至2004年底,公司总资产27亿,净资产9亿多);今年 7月,股份公司大股东以每10股送4.5股向流通股股东支付高对价,成为第一家完成股改的中小板企业。G传化更是一路狂飙令股民欢欣。
"长期以来,公司精细化工业务的原料都是外购,受市场变化以及竞争的影响,公司无法对原材料成本进行很好控制,为增强公司竞争力,有必要从源头上下工夫。而有机硅是新安股份的主要产品之一,也正好是传化产品的主要原材料,每年大量从新安股份采购,收购新安股份符合集团既定战略,有利于原材料价格的稳定,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徐冠巨言简意赅地道出收购新安的战略意图。
事实上,新安股份的业绩增长速度之高令人咋舌:2004年实现净利润13728.06万元、增长291%;2005年上半年,新安股份实现净利润9851万元,同比大幅增长214%。连年200%以上的增长速度,令人为之侧目。显然,传化的"选择"也是看中了新安优良的资产与巨大的增长潜力。
是否会引起资金链吃紧
值得注意的是,新安股份2005年半年报显示,其每股净资产为3.07元,而本次股份协议转让每股价格3.5453元,传化将为此次收购付出240658509.3元的真金白银。
虽然, 3.5453元的收购价格相对于新安股份9元多的市场价格,升值空间巨大,但许多业内人士仍然为传化收购新安之后的资金情况担忧。创造了G传化10送4.5的对价之后,传化在吞并新安之后是否会在新安的股改对价上大打折扣?
"很多人会关心传化集团收购新安股份的股权后会有怎样的动作。如果能获得国资委的批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保持新安股份稳定经营的方针将持续不变;二是将根据《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尽快实施新安股份的股权分置改革,支持国家对资本市场的改革。"
徐冠巨的回答预示着传化在用2.4亿多的真金白银收购新安之后,还将为支付股改对价大把掏钱。而这样的资金需求是否会影响传化原有其他板块的效益呢?
"对于新项目,传化希望项目本身能够实现财务上的基本平衡,不会影响已投入项目的效益。" 徐冠巨描述的还只是一个原则。
记者:我想,您在资金战略上不会打无准备之战。比如物流,如果仅仅是圈地,本着"放长线钓大鱼"的思路,资金链就很可能会中途断裂。而您是设定了一个快速投入与产出的模式。这样,您的资金就"流水不蠹"、"川流不息"地流起来了。对吗?
徐冠巨:我以前患过贫血,还因贫血遭遇过生死考验。深深懂得血液对于生命的重要性。而资金就是企业的血液。所以,做企业,一定要时时刻刻留足"头寸"。以此为原则,在做一切的投资决策时,都会度量自己的资金状况,给自己设定投资的底线。
希望,这样的对话多少可以让人释然一些。
并购不等于造系
短短两三年时间内,左拥右抱地拥三、四家上市公司入怀,这难免让人联想到德隆、格林科尔等的"造系运动"。
对此,徐冠巨特别声明:对企业的并购行为,应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在他看来,若企业并购是看中上市公司资金、满足经营者的名利要求,则可看成是造系运动,这种行为应该受到舆论的监督、受到监管部门的监管;若企业并购是产业发展需要,就不应该被认为是在造系,而是通过并购来增强企业竞争力。
"事实上更多的并购发生在非上市公司之间,但没有人会说这是造系运动,而一旦收购行为涉及到上市公司就是造系,这对企业经营者来讲不够公平。我认为媒体应给民营企业更为宽松的舆论环境,使其能够迅速壮大,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充分理解他们在行业中的并购行为。"
很少激动的徐冠巨为民营企业宽松的舆论环境而大声呼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