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国不断增强的经济力量作为外交战略工具的意识越来越明显,应用经济筹码已然成为新一代领导人战略考量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个依赖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无穷剥夺的世界市场经济体系中,霸权的运行和权力的角逐也总是围绕着对于资源和市场的控制和垄断。
2005年全球油价持续飙升,世界对能源的争夺进一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新态势。
中国经济总量以年近10%的增长率不断壮大的同时,对能源的需求也以每年15%的速度迅猛增长。2005年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领导人已越来越明晰地认识到,中国社会发展越来越依存于外部的市场、外部的能源供应和原料供应。毋庸讳言,国际政治通行的现实主义法则也同样影响到了中国在世界能源争战中的行为。
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中国政府“将全面加强经济外交”,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是第一次,也鲜明地体现出了2005年中国外交的重头戏所在。
在上合组织莫斯科峰会上,温家宝重申了提供9亿美元的优惠贷款,推动上合组织内部经济合作的计划,并宣布中国政府将派出1500名受过专业培训的专家,协助其他成员国开展经济建设。在安全领域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有意识地为上合注入经济动力,使这个年轻的地区组织发展成为本地区一体化建设的凝合器和发动机。
中国与上合成员国的能源合作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中俄哈石油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中国在哈萨克的第一条天然气管道和石油管道已全线贯通,中俄之间在远东天然气管网和石油管道建设上也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进展,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已隐然成为中国能源供应的新基地。
胡锦涛10月底对朝鲜和越南的访问既是中国领导人一次重要的“固本外交”行动,也是中国“经济外交”的一次成功展现。
据香港《文汇报》报导,胡锦涛承诺,中国将向朝鲜提供高达20亿美元的长期经济援助。另外,据俄罗斯《生意人报》的报道,胡锦涛在与金正日的会谈中,特别谈到了帮助朝鲜摆脱经济贫困,走上经济改革道路的问题。
在访越期间,胡锦涛也承诺向越南提供10亿美元的贷款,为其兴建3个大型发电厂提供融资。
从2003年开始,中国领导人有意识地以能源导向进行的一系列访问,标志着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外交布局的初步完成。
在这次外交布局中,中国外交的一些新理念已经有所体现。比如,将中国不断增强的经济力量作为外交战略工具的意识越来越明显,这也体现出新一代领导人更具大战略的意识和抱负。
2004年11月胡锦涛出访阿根廷、巴西、秘鲁和古巴等南美五国时,胡锦涛承诺将在10年内向这个地区投资1000亿美元。2005年对周边国家的访问中,中国领导人继续对受访国作出了提供巨额经济援助的承诺。
这一方面能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扩大和增加市场,并帮助争取中国所亟需的原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说,应用经济筹码已然成为新一代领导人战略考量中的重要手段。
而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中国在自己经济崛起的同时,利用自己的资源、技术和经验优势,带动周边国家的经济崛起,这也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对东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和平和繁荣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与传统的强权争夺和石油战不同,中国在寻求自己的能源保障上的经济外交是温和的,用官方的话来说,这是一种“双赢”。在经过尤科斯、优尼科、PK等多宗对中国“经济外交”有着重大标志性意义的石油购并案的实践后,胡锦涛在釜山APEC会议上所作的演说,既是对中国经济外交的肯定性总结,也是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宣告——连续六个“双赢”的提法,高度概括地表明了世界能源战中的中国立场。
能源争夺的加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摩擦的加剧,欧美内部保守势力的顽固不化使得反倾销等贸易壁垒层峦叠嶂。
作为贸易保护主义最大的受害者之一,中国用外交手段积极维护自身的权利,但这并未影响到中国WTO会员国的正当权益。2005年世贸会议在香港举行,本身就是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被世界所接受的一个明证。